English

克林顿未打破巴以僵局

1998-01-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1月20日和2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分别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进行了两轮会谈。明知成功的希望不大,美国最高领导人仍然出面斡旋,企图打破已停滞10个月的中东和谈僵局。

这说明美国对阿以和谈长期停滞造成中东局势更趋动荡及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上升影响美国全球部署的忧虑日渐加重;对以色列政府强硬的和谈立场越来越不耐烦;直接干预和谈的力度越来越大。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和谈步伐渐慢,巴以矛盾激化。奥斯陆协议和希伯伦协议中断后,巴以和谈跌至冰点。虽然美国声称支持巴方的“土地换和平”的立场,但实际上主张巴方用“安全换土地”,即要求巴方严厉打击极端组织,保障安全,而以色列履行撤军协议,停止扩建定居点等单方面行动。美国实际上支持的是“安全换土地”的框架,因此调解中困难重重也就不奇怪了。

此间媒体指出,内塔尼亚胡把内政置于和谈之上,任何内政危机问题都可能成为拖延撤军的理由。对从约旦河西岸撤军,以色列民意支持和反对的各半。但内阁和议会中右翼势力占上风,和利库德联合组阁的几个右翼小党声称,若实施第二阶段撤军,他们就让内阁倒台。1997年底,内氏以议会要通过政府预算为由,搁置撤军方案,结果他和奥尔布赖特在欧洲的会谈不欢而散。随后,由于外长利维辞职,内阁右翼势力更甚,内氏的立场后退,只同意从西岸撤军8%,取消第三阶段撤军,直接谈判最终地位。巴方则要求以按协议撤军30%。

内氏赴美和克林顿会谈前,为稳住右翼,上周接连召开内阁会议,确定了更强硬的立场:1,把打击恐怖组织等50项巴方未履行协议的内容,作为撤军的先决条件;2,确定永久保留的西岸土地,包括定居点、耶路撒冷、水源、犹太古迹等,其面积达西岸的53-62%;3,撤军范围待和克林顿会谈后再定。

此强硬谈判底牌无疑使克林顿的调解凶多吉少。果然,克林顿费尽周折,原定的一个半小时会谈延长,当夜又增加一次会谈;22日和阿拉法特也增加了一轮会谈,但调解进展甚微,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华盛顿会谈使三方短兵接触,了解了各自的底牌。内氏为顶住“持久战”谈判的压力松了一口气。美方认为以应有更大的灵活性。奥尔布赖特说,巴以双方立场有差距,以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三方不久还将在欧洲继续会谈,希望能达成协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